跪求作家周涛的《苍茫云海中秋月》这篇散文的全文……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,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,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 春之蓬勃,夏之绚丽,秋之烂漫,至此宣告结束,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 随之,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,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 从古到今,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,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,这心理是细的 柔的 感伤的 内敛的,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,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,拉得很长很长 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? 这轻轻一问,看似漫不经心,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,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 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,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,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,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 李白也明白: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?他甚至想纵身而起 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 这么深,既是瑰丽的想象,又是科学的命题,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因此,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 可以说,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,天上一轮才捧出,人间万姓仰头看 ,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?别的节日都热闹,唯有中秋节,静远 约定俗成,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,别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,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,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 这时候,伤感是一种难得的 美好的情绪,是思念,是怀旧,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 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 长安一片月,万户捣衣声 ,是感怀;访旧半为鬼,惊呼热中肠 ,是伤感;月出惊山鸟 是静;露似珍珠月似弓 是巧喻;只有李白那 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 ,毫无伤感之意,一出手,写月亮也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!但是不管怎么说,唐朝的大诗人没有不寄情月亮的,一本唐诗,处处见月,虽说各有各的写法,各有各的寄托,却是个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,处处闪现着月亮赠予的灵妙!最令人费解的是,以大唐国力之盛 疆域之广,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的 歌颂太阳的,似乎太阳根本就不存在,月上柳梢头 才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那一轮月亮正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,云动疑是月在行,云破月来花弄影 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,但风不能大,风一大便不是中秋良宵佳地恰恰是中秋这一天,很少有月黑风高夜,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,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,一石桌,几藤椅 一壶老酒须温热,洒一撮姜丝 要有一碟花生米,茴香豆更好;一罐凤尾鱼,一盘大闸蟹,再加上一些果品 不求醉饱,但营情调,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,煞了风景 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 北雁南飞,晓来谁染霜林醉?总是离人泪 真可谓秋之伤情处 不过还有更伤情的,那一番 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 ,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 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唐以后,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,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,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,即便豪放如苏东坡,高唱 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 时,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,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 谁也不觉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阳的,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 它不炽烈,不耀目,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,直视那月轮,月之光明,亲近可人 月光如水 ,那是无声的低语,是母亲慈爱的目光,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,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中秋之月是如此祥和圆满,每年一望,心便升高 凌空蹈虚,羽化登仙,时间空间,宇宙凡尘,回首人生,沧海一粟,能有何持,小看天下?望月使人清静,赏月使人见远,拜月使人谦虚 一轮明月之下,什么样的愚钝不可启悟?什么样的狂躁不可消弭?什么样的争执不可化解?人之愚,之躁,之执,皆因短浅狭隘 君不见,黄尘清水三山下,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神州九点烟,一泓海水杯中泻 月亮不仅一直这样陪伴着我们 关照着我们,而且不断地提升了我们的目光 拓展了我们的心胸 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月亮,习以为常,以为理所当然,从来没有人想到过,假如宇宙间从来没有月亮,人类将生活在何等蒙昧的万古漫漫长夜之中,而那将是多么难以忍受的黑暗生存!幸亏,我们有月亮!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 也正是因为我们懂得了珍惜月亮,感恩月亮,我们才有了中秋节中国的古代神话有 射日 之说,后羿射日,可见于日有恨,至少是爱恨交加;还有 逐日 之说,夸父追日,中途渴死,弃杖化为邓林 ;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,嫦娥奔月,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,广寒宫 她在月光下无翼而翔升,裙袂飘然,兔为玉兔,树是桂花 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,在这里变成吴刚伐桂,砍了又长,东西方神话形不同、 神相似。神话之所以是神话,就因为它太神了。在那样远古的人的头脑里演绎出的故事,竟神奇地预言了千万载之后的人类行为—— —今天人类正在登月,只不过不是携带兔子而是带着小狗。关于太阳的神话,在今天也实现了,那就是原子弹、 核弹,每一颗原子弹的爆炸,无疑是在大地上升起一轮裂变的太阳火球,后羿要射落九日,解除生民之苦难,也完全符合当今时代的现实。我们不要千千万万个带着核弹头的小太阳,但是,我们要一轮永不污染的月亮!月亮总归是不老的。千万年来,一代又一代看见过月亮的人,都老了,都死了,只有月亮,仍在高悬。“一钩已足明天下,何况清辉满十分。” 清辉未减,容颜不老。那月轮上隐约着的团团阴影不是老年斑,而是月宫参差错落,月亮的美容术万古不朽。设想一下,那些终生仰望明月,看着它盈缩变化,产生过无限遐想悠思然后死去的人,肉身寂灭,灵魂是否可以奔月?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?因此,不能不羡慕那些留下优美诗句的人,他说了 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 ,他虽然早就死了,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?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,已化为月光中的一缕,因而那诗人的心思,千年以后,还鲜活着。真是 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”。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?千百年来,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、 明月佳句?回乐烽前沙似雪,受降城外月如霜碛里征人三十万,一时回首月中看从此无心爱良夜,任他明月下西楼淮水东边旧时月,夜深还过女墙来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当然,还有 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 ,还有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 ,还有,还有,很多,很多到这里,突然明白了:那轮月亮,那轮 幼时不识月,呼为白玉盘 的月亮,正是一颗高悬碧空 心迹朗朗的中国心 中国人的风韵,中国人的审美,中国人的情态,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 一句话,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敏感,伤怀,阴柔,内敛,细腻,多情 光不耀眼而持久,力不扩张而长存 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 唐宋元明清,不但有缺,还曾有蚀,但是月亮坠落过吗?它只不过是绕了一个圈儿,第二天又轮回过来,恰当中秋,愈显皎洁其实,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,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,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中国人用几千年时间积累 演绎的月亮文化,内容之丰厚,内涵之深广,才是奉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宝贵遗产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 人是全人类,千里是全世界 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,因为 在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月亮,月亮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月亮代表我的心 ,我的心是中国心 中国心在 世纪有了伟大的升华,那就是:同一个世界,同一个梦想月之明明兮,我心敞敞;月之盈盈兮,我心荡荡;月之遥遥兮,我心恍恍;月之临窗兮,我入梦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