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

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请难度如何?

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请难度如何?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申请难度如何?

国家“万人计划”青年拔尖人才(简称“青拔”),是“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。该计划由中组部统筹十余个部委实施,当然十分受认可。计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,在自然科学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,每年重点扶持一批青年创新人才,把他们培养成为本专业领域品德优秀、专业能力出类拔萃、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技术带头人,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。

青拔(中组部),与教育部青年长江,QQ(海外优青)(中组部委托基金委)、优青(基金委),被称为“四青”人才。申报时目前已经互斥,但在国内各个单位最受认可。

前面有人说优青认可度最高,显然是错误的。基本来讲,青拔每年名额较少些,以往很多人是拿了优青才能有希望拿青拔,青年拔尖难度更大。另外,青长基本是教育部的高校在评,很多科研院所很难有机会,而且青长的名额会照顾中西部。我本人申请过优青、青长和青拔,最后入选了其中一项。身边人很多都申请过相应的项目。比较而言,尽管优青是所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递交申请书,但是评审过程极不公平,除非你个人出类拔萃,否则基本被圈内大佬(或称学阀)的弟子霸占。函评几乎算是透明评审,小领域的几个专家,靠大佬关照或打招呼,每年谁上基本评审前已经确定。领域内队伍排的很整齐。个人倒是觉得青长、青拔更公平,能否报出单位这一点的公平性不做评论,但是部委函评阶段,专家很多,所谓学阀很难把控,一些真正有实力的人还可以冒出来。以青拔来讲,会评阶段,6ZZB组织非常严厉和保密,专家只打自己的分数,会评后去评的专家也不知道谁上谁下。而且,今年据说ZZB在会评阶段通报批评了一些单位去专家入驻酒店打招呼的现象。青拔不好把控,感觉相对公平。当然,只是对比来讲“相对公平”。

挺难的,更侧重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,跟优青、青长相比,难度更大。

青拔应该是难度最大的,通过率最低的,但是不是自由申报的,需要推荐,相对来说可能不公平;优青申报自由,只要符合条件,谁都可申报,函评通过率不高,答辩通过率很高。青长,青千没报过,不了解。

属于国家四青人才帽子之一,难度当然大。

四青指的是基金委优青,教育部青年长江,中组部青拔,青年千人(现海外优青)。

由于人才帽子互斥后,目前公认难度最大,认可度最高的是基金委国家优青,全国范围高校和科研院所不限制申请,难度极大。通常入选不了国家优青,一些人会选择青年长江和青拔。青年长江和青拔由于学校推荐名额限制很多优秀人才推荐不出去,公平性比基金委略低。青年长江属于教育部,中科院体系很多优秀人才不能参评,所以难度低一些。

优青看上去最公平,人人可申报(文科外),指标600,不会因为指标出不了单位,评审流程最规范(年年有,指标固定,函评会评时间基本固定),因此影响力最大(并非学术水平)。但实际上评审最容易被把控,很讲圈子,评审半透明,被视为大团队自留地……因一般有大团队加持,前景好。比较适合大团队和个人能力特别突出的。

海外优青(青千),人数最多。因为疫情,这两年都不用会评答辩了。重在履历,均值最低(因此常被人诟病),但上限最高,有一些特别优秀、引领学科、国家亟需、独当一面的。比较适合海外履历好、独立科研能力强的。

青年长江,申请指标到单位(出单位可能老大难),每年200-300人。兼顾科研和教学,因此限于高校,学术上要求相对低一些。教育部组织评审,这两年保密性好(GF领域反而特殊),相对公平。考虑人才培养,综合素质最均衡。比较适合科研教学两手抓的。

青年拔尖,申请指标到单位(出单位可能老大难),每批200-300人。自然科学、哲学社科都可申报,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公司都可申报。zzb组织评审,这两年保密性很好(GF领域反而特殊),评委范围很广,相对公平,难度最大,互斥前多是先评了优青再评青拔。但不是每年有,指标不固定,无明确评审时间节点(因此常被吐槽)。比较适合个人科研创新性强的。

个人观点,优青难度肯定大于青年拔尖,而且认可度更高。优青是我们单位(中科院某一类所)领导鼓励年轻人的第一目标,青年拔尖的推荐名额一般都是给过了优青申请年龄的人。身边人提起某某小牛,一般都说谁谁是优青,极少(或者说没有)听说谁谁是青年拔尖。

从难度来说,肯定是万人计划青拔最高,会评通过率只有30%左右。往往都是先拿到优青再去评青拔,更甚者,曾经有人拿了杰青,第二年逆向申请青拔。

优青的获得与否在于打招呼的能力,不在于学术水平!因为中国的学术阶层已经彻底固化,优青基本上的大佬们在分赃,你上不上取决你背后的人。的确,优青的透明度最高,因为评委基本上都是那些人,交申请之前你大概都能估计你能不能上,这就是所谓的透明度,就是流程非常透明化!

为何优青很多人认为认可度高?这是因为优青的分配是杰青院士们彰显自己权力的象征,是他们的圈子文化。而且优青是杰青的预备队,是NSFC的招牌,长期执行下去。

青拔的评选让人摸不着头脑,实际上的效果是更加公平。每年的评选时间,组织者,评委都没有定数,都是超大同行评委。里面有院士、长江、杰青、企业老板、千人。。。随机抽选。杰青们就傻眼了,打不到招呼,除非你能量极大。再者,一会儿jyb主持,一会儿kjb主持。入选者也不单单是搞科研的高校研究所的老师,也有企业创业牛人。而且青拔的经费高160-240w。

青千的评选应该来说是四青里面最公平的,主要还是看文章,也看平台。早期几批青千都是海外博士,国内基本无背景,后来给了NSFC搞,也有点优青的味道。不过还是最公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