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二人教版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公元1949年渡江战役将要胜利时写的一篇新闻,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,一起来看看吧。
一、教学目标
知识与能力:
1.利用文本学习,感受新闻的文体知识和结构特点。
2.把握文章内容,准确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。
3.欣赏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。
过程与方法:
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引导学生领悟和欣赏文本语言【在准确简洁的基础上突出感情色彩】的特色;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强烈的感情色彩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教学重点:
语言的品味和鉴赏。
教学难点:
文章主体部分结构安排的匠心所在。
三、教学策略
通过任务性的朗读课文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;通过巧妙设问,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核心问题,充分领会文本的主旨及语言特色。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整体感知,把握文本内容,了解新闻结构特点
组织学生初次朗读课文,提示学生想象模仿播音员的感觉,并思考:如何用一句话、一段话、几段话的方式来说出新闻的内容。
【设计意图】把握文本内容、了解新闻结构特点。
(二)再次朗读,概括要素,体会情感
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,想象模仿【人民解放军新华社长江前线播音员】的感觉,结合背景,抓住并概括新闻的六要素,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。
【设计意图】把握文本内容,了解新闻文体知识。
(三)深入探究
引导学生领会主体部分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顺序安排的匠心所在。
课堂提问:为什么按中、西、东的顺序叙述?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,为什么先说西路军,再说东路军?分述三路战况,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?
【设计意图】把握文本内容,理清作品思路。
(四)语言品味和鉴赏
1.先看标题──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,重点品鉴【百万】一词。
(1)设问:这是【号称百万】,还是【确实百万】?
【明确】用加法计算,中路军30万,西路军35万,东路军35万,一共100万。这是准确数字。
引导学生想象:在【浩浩汤汤、横无际涯】的大江之上,(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)我百万大军【舳舻千里,旌旗蔽空】,在【西起九江,东至江阴】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,冲破敌阵,横渡长江。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!
(2)设问:【百万】是唯一的修饰语吗?可以换一种修饰吗?比如,用【威武】大军?
【明确】新闻的语言准确,是指给读者提供【真实的、明确的、具体的】信息。
【威武大军】不像【百万大军】交代具体的人数,用【真实、明确、具体】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,作战规模大,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,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,有一种王者霸气。
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,比如用【东西中三路大军】,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?
【明确】【三路大军】,是【明确、具体、真实】的数字;【东西中】,交代了作战部署,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。这是【合理之处】。但是这种表达【不简洁】,新闻语言要求用语【俭省】,要高效地表达信息。(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,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。)还有,【百万】说明的是人数,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,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,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,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,但是,正是他们,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,创造了历史!
【设计意图】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,并通过【作比较】的方式,品味语言,作出合理解释。
2.接下来,再看我先头部队【中路军】的作战情况,重点品鉴【突破】一词。
这段文字很短,语言非常简洁,一共是54个汉字,9个标点,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(20日夜,24小时),渡江人数(30万人),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。
(1)设问: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?
【明确】【即已】。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──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,意思是【就已经】,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,用现代网络词语叫【晒一晒】。
(2)设问:不过,不能光顾着【自豪】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!从哪个词看出【艰难】?
【明确】【突破】。
(3)设问引导:为方便理解,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,能否把【突破】换为【越过】或者【冲破】呢?
总结规律:辨析词句,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。换言之,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。
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【突破】和【越过】,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。
【明确】原来,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。突破:很难。【夜】,晚上,月黑风高,风急浪高,自然条件的险恶,自古以来就是【长江天险】;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,严密布防,司令官亲自督战,人员、武器、装备充足;而我方,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,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,没有轮船,更没有军舰、航母,只有一艘艘的帆船,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。条件何其差也!要想【越过】敌阵,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,是要用血肉之躯,冒枪林弹雨,流血牺牲,死伤无数,才能【突破】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。不可能像是【越过】这么简单和轻松!
总结:【越过】,仅仅是【结果】;【突破】,背后还有激烈、惨烈、残酷的战斗过程。
总结规律: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,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【想象】的方式,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,这样,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【水面】了。
(4)设问引导:【越过】之后,就该换【冲破】了。这个更难辨析。【突破】【冲破】的区别是什么,在这里真的需要非此即彼吗?
【明确】鉴赏和评价,形成解释,都不能感情用事,要有理性分析的态度和能力。把这两个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,【突破】,说的是中路军,首先突破安庆、芜湖线,是【突破】一段区域;【冲破】,是三路大军,全线进攻。【突破】是点、段,【冲破】是线、面,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用语准确的问题。
【设计意图】用近义词之间的比较,检测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对语言形式形成准确全面的解说。
3.【东路军】的作战情况:重点品鉴【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】。
设问:能删掉【歼灭】【击溃】【一切】【抵抗】中的任意一个词吗?
【明确】【歼灭】【击溃】,删掉其一就与实际情况不符,即所谓【不准确】;【一切】,表范围;【抵抗】,谁敢不投降,就拍死你!──这是【霸气】!删掉了,【情感不足】。所以,为了表达【准确】和【情感】需要,有时甚至可以牺牲【简洁】。
【设计意图】除了对语言形式的【形成解释】,阅读新闻作品还应包含对【思想感情】作出【合理全面的解说】。
4.布置作业:编题、做答案。
语言的体味和推敲,让我们发现了那么丰富的意蕴,我们也来尝试做发现者:
在本则新闻中再找一处(有余力的同学多多益善)你觉得值得品味和鉴赏的语句,仿照课后【研讨与练习】第二题,编成练习,并给出参考答案,下节课用你的题考考同学们。
【设计意图】将【形成解释】拓展到课外学习,既发现值得品味鉴赏的语言点,还能通过【做答案】这一要求,尝试作出【合理判断,并形成全面、准确的解说】。
初二人教版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反思
在学校【课堂模式过关】的教学活动中,我所教学的内容是《新闻两篇》中的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。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,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新闻的知识体系。因此,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就是新闻的结构、特点、语言。
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新闻知识建构,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,由略到详地分三步来叙述新闻内容后,再由此分别引出新闻结构中的【标题】、 【导语】、 【主体】。学生自然地体会出新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,从而掌握新闻的结构。我想,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较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。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闻,要比由教师介绍了新闻的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,要主动多了。
【自助课堂】模式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进行探究、提升和检测的过程中,体现出【自助】的特点。因此,我在教学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时,将【担心学生学不会而进行细致讲授】的做法丢开。学生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,对【锐不可当】中的【当】的读音拿不准时,我没有直接告知答案,学生们就主动查阅字典,解决自己的疑惑;当学生需要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时,我安排他们和小组成员讨论;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,我慢慢巡视,学生便抓住时机,主动邀请我参与他们的讨论,研讨他们遇到的疑难。我想,这应该是【自助课堂】才让他们拥有了主动向资料、同学、老师求助机会的吧!